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输入扫描:
PLC首先读取所有输入设备的状态,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内存中。这个过程称为输入采样或输入处理。
程序扫描:
PLC执行存储在内存中的用户程序,根据输入状态和程序逻辑进行运算。这个过程称为程序执行或处理。
输出扫描:
根据程序运算结果,PLC更新输出状态,控制相应的输出设备。这个过程称为输出刷新。
内部处理:
PLC还会进行一些内部任务,如通信请求、自诊断、硬件初始化、I/O模块配置检查等。
整个工作过程是一个循环扫描周期,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确保PLC能够快速响应外部变化。
具体来说,PLC的工作方式可以详细描述为:
输入采样:PLC以扫描方式顺序读入所有输入端的通/断状态或输入数据,并将此状态存入输入映象寄存器,即输入刷新。
程序执行:PLC按顺序对程序进行串行扫描处理,并分别从输入映像寄存器和输出映像寄存器中获得所需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再将程序执行的结果写入寄存执行结果的输出映像区中保存。
输出刷新:在执行完用户所有程序后,PLC将运算的输出结果送至输出映像寄存器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输出,驱动相应输出设备工作。
此外,PLC在通电后,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将内部电路恢复到初始状态,然后进行自我诊断,检测内部电路是否正常。诊断结束后对通信接口进行扫描,若接有外部设备则与之通信。通信接口无外设或通信完成后,系统开始进行输入采样,检测输入端的输入状态,并将这些状态值写入输入映像寄存器,接着开始从头到尾执行用户程序,程序执行结束后,将得到的输出值写入输出映像寄存器,输出映像寄存器通过输出电路使输出端内部的硬件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导通或断开,从而产生控制输出。
这种循环扫描方式允许PLC在连续的扫描周期中处理多个任务,实现实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