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歌词表达了他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诗人询问诸葛亮的祠堂在哪里,得知在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柏森森”形容祠堂周围松柏茂密,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描写祠堂内外的自然景色,春草青翠,黄鹂鸣叫。
“自春色”和“空好音”暗示了虽然春光依旧,但英雄已逝,无人欣赏,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在的哀伤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赞扬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三顾频烦天下计”指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概括了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以及辅佐刘禅巩固基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达了对诸葛亮英年早逝的深深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未能成功便病逝五丈原。
“长使英雄泪满襟”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崇高敬意及其未竟事业的惋惜之情。
总的来说,《蜀相》通过描绘诸葛亮祠堂的景象和历史功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思考。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