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歌词之所以可能显得平淡,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通俗文化产物:
歌词、报纸等是通俗文化的产物,会使用大量方言口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如“睇”(看)、“唔”(不)、“讲你知”(告诉你)等。这些表达方式对于非母语者可能存在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从而感到陌生和疏离。
文学传统:
香港的文学传统受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尽管港台文学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但在基本的语法结构和用词上,与内地并没有太大差别。五四白话文运动提倡“我手写我口”,主要针对的是普及率较高的官话,而非粤语等方言。
本土文化保护:
香港词人在创作上有本土文化保护的自觉,歌词中可能包含了文言文、官话白话文、粤语口语转写、音译词等多种元素,这种四重穿越感可能让歌词显得复杂且难以理解。
填词技巧:
为了协调汉字的“九音六调”与曲韵的和谐一致,填词时可能会使用一些合音的字词,这种用字用词的方式可能使得歌词在表达上显得不够精致和多样化。
风格与表达方式:
香港歌词可能更倾向于直抒胸臆或表达情感,而不一定是精心设计的诗意表达。这种平铺直叙的风格可能也是导致歌词显得平淡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香港歌词的平淡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通俗文化的特点、文学传统的影响、本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及填词技巧的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