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为什么改动

时间:2025-03-04 01:15:44 娱乐八卦

电影《活着》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角度

原著:以第一人称“我”倾听福贵讲故事的双线叙事。

电影: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视角,讲述福贵的故事。

导演与作者对“活着”的理解

原著:余华主要以生命本能的角度“为了活着而活着”,摘除了人物思考的能力,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

电影:张艺谋上升为基于生命本能之上的精神层面“为了更好的活着而活着”,这一点从电影中福贵告诉有庆和馒头“小鸡长大了…”的话可以看出,传递出一种新的希望,即使历经苦难,也依旧向往明天。

福贵的谋生技能

原著:福贵是个农民,靠种地维生活。

电影:福贵靠唱皮影戏维持生活。皮影戏在影片中起到了贯穿前后的作用,用皮影戏的唱词渲染人物境遇,同时暗示着富贵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传递出更接近于原著的命运感,但与影片传送出来的希望相违背。

电影结局的改动

原著:福贵孤苦伶仃地和一头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

电影:福贵与家人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仍然聚在一起,展现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坚韧。这一改动主要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观众的情绪体验,避免观众对命运的残酷感到绝望,确保电影的情绪出口不被堵死。

其他细节改动

原著:福贵媳妇家珍因过度劳累早年病逝,电影里她复活了,陪伴福贵到最后。

原著:福贵的儿子有庆为给难产的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活抽死,电影中也舍弃了这一细节。

原著:小说中有庆之死是第一个高潮,电影则轻描淡写地处理了这一情节。

这些改编主要是为了适应电影艺术美学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情绪体验。张艺谋在改编过程中,曾专门找原著作者余华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了电影版《活着》。尽管这些改动引发了一些争议,但电影仍然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