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是一种 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成的北京民间小曲,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并在京津冀地区广为流传。它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也被视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通常包括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
关于太平歌词的起源,有说法称清末慈禧太后非常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并曾赐名“太平歌词”。慈禧太后还召见民间艺人进宫演唱,其中赵星垣(艺名抓髻赵)的表演尤为出色,因此得到了“太平歌词”的赐名。
太平歌词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人半蹲着边撒字边唱,也可以是一个人站着独唱,或者两个人对口唱。在相声表演中,太平歌词常常作为“唱”的部分,用于招揽观众和融入相声段子中。
传统上,太平歌词的伴奏乐器包括两片竹板和八角鼓,但后来也有使用“玉(御)子”作为伴奏的情况。
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目有《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等,这些曲目在相声表演中仍然非常受欢迎。
总的来说,太平歌词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曲艺形式,它不仅是相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