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服饰的称呼因身份、场合和材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说明:
一、服饰基本称谓
衣裳 指上衣和下身的服装,如《礼记·玉藻》中提到的“深衣”即衣裳相连的款式。
袍服
广泛用于描述长袍类服饰,如“鹤氅”(道教学者服饰)、“绛纱袍”(朝服)等。
青衿
特指青色衣服,古代多用于读书人或学子。
二、按身份划分的称谓
贵族与官员
- 冕: 周朝官员冠服,如“冕服”; - 冠
- 簪缨:指冠带,常与官员身份关联。
平民与士人 - 布衣:
普通百姓或未仕士人的日常穿着;
- 白丁:特指未取得功名的平民,如刘禹锡诗句;
- 青衿:亦为读书人称呼,与“布衣”有交集。
特殊群体 - 道士:
多穿“羽衣”或“道袍”;
- 帝王将相:如“龙袍”(皇帝专用)。
三、材质与功能称谓
材质 - 青衿:
青色布料,多与学子关联;
- 鹤氅:以仙鹤羽毛为原料的披风,明代成为官员常服;
- 绛纱袍:深红色纱质朝服,始于周代。
功能 - 深衣:
兼具上衣与下裳,是诸侯、大夫的礼服;
- 羽衣:道士专用服饰,象征超凡脱俗。
四、其他雅称
缙绅:原指官员服饰,后泛指士大夫;
玄衣:道教徒的常见服饰;
褒衣大裙:秦汉时期民众的日常穿着。
总结
古代服饰称谓体系庞大,既包含具体服装名称,也通过服饰特征体现社会等级与身份差异。例如“青衿”既是学子服饰的代称,也隐含文化象征意义。这些称谓至今仍在文学、历史研究中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