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汉语中“穿衣”的表达,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常用表达方式
基本动词 - 穿:
最直接的表达,如《韩非子》中“衣又珍异”;
- 着:在粤语等方言中更常用,如“着衫”“着裙”;
- 加衣/裹衣:强调动作过程,如《史记》记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始加衣冠”。
固定搭配 - 更衣:
特指更换衣物,如《虬髯客传》和《东周列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
- 衣冠:既指衣物也指身份象征,如“冠服制度”。
二、历史演变
古代汉语中“衣”字兼具名词和动词双重功能:
作名词时指上衣,如“古字形像上衣”;
作动词时意为“穿衣”,如《韩非子》中的“莫衣紫”。
三、文化内涵
穿衣在古代不仅是蔽体需求,更承载身份、品味的象征意义。例如“三代穿衣,五代识食”,强调服饰风格需经多代传承。
注:不同历史时期服饰制度差异显著,如先秦以深衣为主,汉代流行襦裙,唐代形成齐胸襦裙等典型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