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穿衣服的表达,综合不同文献和语境,主要存在以下表述方式:
一、基本用词
衣:
最常用词汇,泛指穿衣服的动作或衣物本身,如《论语·子罕》中“衣敝缊袍”;
冠:
特指帽子,如《汉书·王莽传上》提及“周公服天子之冕”;
履:
专指鞋子,如《陈书·沈众传》描述“恒服布袍芒屩”。
二、动作表述
穿衣服:
直接用“穿”表示动作,如《论语》中“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穿戴:
强调穿与戴的结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放逐后,仍保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衣冠楚楚”。
三、其他相关表达
加衣/裹衣:
强调穿的动作,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军中无以为乐者,但愿长醉不复醒。然终日饮酒,无所用心。及卒,与诸将诀别,泣曰:‘卿等知吾所以死乎?’曰:‘为楚王用命,岂惜牺牲!’后为汉王刘邦所杀。衣冠楚楚”;
穿裳:
古汉语中常用“穿裳”代指穿衣,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东渡,衣冠楚楚”。
四、补充说明
古代文献中“服”字虽被用于泛指穿戴,但实际使用频率低于“衣”“冠”“履”。文言文表达更注重简洁性,常通过“加衣”“裹衣”等动词体现穿衣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