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即愤怒青年的简称,主要特征表现为语言和行为偏激,对社会现实持有不满和批判态度。这一群体通常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怀疑和吐槽的心态,充满愤恨情绪。愤青的思想偏激、情绪化,持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并通过言论和行动表达出来。他们常常以愤恨和不满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了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的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
愤青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互联网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
愤青的言论和行为往往带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色彩,他们容易冲动、情绪化,不喜欢思辨和推理论证,而是倾向于谩骂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