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但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他们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他们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因此称作“八怪”。
较为公认的扬州八怪成员包括: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
黄慎(1687—1764),字恭懋,福建宁化人,擅长人物写意,间作花鸟、山水,笔姿荒率,设色大胆。
李鱓(1682—1756),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后来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又向指头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
李方膺(1685—174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擅长画梅、兰、竹、菊等,尤以画梅著称。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他出身贫寒,寓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安贫乐道,潜心艺术,尤擅画梅。
罗聘(1733—1799),字遹庵,号两峰,扬州人。他工于画人物、山水、花鸟、竹石、梅兰等。
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府甘泉县人,清代画家。终身布衣。善画山水花卉。
这些画家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流派。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最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