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最终完全显露出来。
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宾语或补语,并带有褒义。例如,当人们说“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时,意味着他们相信真相终将大白。
此外,“水落石出”的近义词包括“真相大白”和“原形毕露”,而反义词则是“匿影藏形”。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描述经过一系列调查和努力后,最终揭示出事实真相的情况,如“一些陈旧的案件经过调查研究,最后终于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