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仕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文散官名,其具体含义和地位随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关于登仕郎的详细解释:
唐朝
登仕郎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
宋朝
登仕郎仍为正九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登仕郎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
元朝
登仕郎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
明朝
登仕郎为正九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最初授予将仕郎,之后晋升可授予登仕郎,无实际职权,主要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清朝
登仕郎仍为正九品文散官,只要官位达到九品,都会被授为登仕郎。
登仕郎也用于封赠,作为官员身份与级别的标志。
综上所述,登仕郎在不同朝代的具体职务和地位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一种象征科举成功和晋升为官的身份,通常授予正九品文官。在明朝,登仕郎主要作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无实际职权。在清朝,登仕郎则更广泛地用于表彰和封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