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是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之间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刘邦采纳了韩信提出的十面埋伏策略,成功地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并通过张良的悲歌散楚计策,最终彻底击败了项羽。
具体来说,韩信命令汉军在垓下四周布置了重重埋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汉军从四面八方对楚军进行攻击,使楚军陷入困境。夜间,汉军又巧妙地演奏楚歌,扰乱楚军的军心,使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攻占了楚地,士气大受打击。在十面埋伏的严密围困下,楚军粮草断绝,士兵疲惫不堪,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楚汉争霸宣告结束。
因此,十面埋伏是指的 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