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是一种 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从北京的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在京、津、冀广为流传。它是一种用两片竹板伴唱的小曲,与莲花落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在表演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太平歌词可以作为相声段子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演出。
太平歌词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到了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但后来逐渐被埋没。它曾被视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艺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关于太平歌词的名称来源,有一种说法是清末慈禧太后曾宣召民间艺人进宫演唱,其中一位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的表演得到了慈禧的夸赞,因为她唱的内容歌颂了文武忠勇孝贤良和国泰民安,于是慈禧赐名“太平歌词”,并召其他人到宫里任专职教习,教太监们演唱。这个名称后来也被艺人沿用于自己的表演中。
太平歌词的内容通常包括歌颂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吉祥话以及祝福等,反映了当时的满族演员和广大听众喜欢吉祥喜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