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影是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种电影理论,由黄嘉谟在其文章《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中首次提出。该理论主张电影应当是轻松愉悦的,强调形式美学和娱乐本位,认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给心灵坐的沙发椅”。软性电影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刘呐鸥和穆时英,他们分别提出了形式美学论和艺术快感论,强调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软性电影理论的核心是反对左翼电影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社会教化功能,主张电影应当注重艺术性和娱乐性,减少对社会黑暗和失业贫困的反映,发挥电影的娱乐功能。这一理论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产生了影响,并在政治上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相呼应,客观上起到了扼杀左翼进步电影的作用。
软性电影理论的代表作品包括《化身姑娘》等,这些作品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软性电影追求艺术美感和感官享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