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的太空着装系统分为舱内和舱外两种模式,分别对应不同环境需求。以下是详细的穿戴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舱内航天服穿戴流程
基础防护层 穿戴轻便的液冷/通风服,根据体温调节散热。若产热超过350大卡/小时,需切换至水冷服。
生命保障系统连接
将气闸舱的冷却脐带管插入服装胸前接口,连接氧气供应、二氧化碳排放及电力传输线路。
细节装备安装
- 在头盔面窗涂抹防雾霜,确保视线清晰;
- 肘腕处安装反光镜,便于操作设备;
- 前胸位置固定食品袋、饮水袋,头盔上配备照明灯和电视摄像头。
密封与系统测试
穿戴通讯帽、手套,通过生物电子联结装置测试呼吸、心率等生理数据,确保通讯畅通。
二、舱外航天服穿戴流程
基础防护层
依次穿上液冷/通风服、防水透气层,抵御太空真空、辐射及微流星威胁。
关节与活动设计
下半身服装采用带轴承关节设计,支持弯腰、转身等动作;上半身通过肩带与气闸舱连接,需采取跳水姿势钻入。
生命保障系统集成
- 将冷却脐带管、氧气罐等设备与服装接口连接,确保气密性;
- 戴上通讯帽、头盔,通过生物电子联结装置实现实时监测与控制。
密封与检查
检查所有密封环、管线是否连接紧密,通过面窗观察外部环境,确保装备完好。
三、舱内工作服特点
功能定位: 日常轨道飞行时穿着,注重舒适性与美观; 设计理念
应急功能:在舱内大气泄漏等紧急情况下提供关键防护。
四、技术亮点与创新
自主化工艺:舱外航天服采用手工缝制技术,如“波纹袖”通过一针一线确保密封性;
轻量化与便捷性:新一代舱外服重达120公斤,但穿脱时间缩短至5分钟;
多层防护结构:包含防辐射层、抗冲击层等多重防护设计,满足复杂太空环境需求。
总结
航天员着装系统通过分层设计、模块化组合,实现功能与舒适的平衡。舱内注重便捷性与应急响应,舱外则强调防护性能与操作便利性。每一次着装均需经过严格训练,以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