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是一种 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河北省。莲花落的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并自打七件子伴奏。七件子是一种由竹板组成的打击乐器,包括两片大竹板和五片小竹板,通过击打来配合说唱的节奏。
莲花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初是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到了宋代,莲花落开始流行于民间,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专门的曲艺形式。在历史上,莲花落的表演者多为盲人乞丐,他们行讨时唱这种戏文,内容多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和吉祥口彩。由于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因此盲人演唱时常常两人一伍,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形状如莲花,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以助打节拍,因此得名“莲花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曲种的原名“莲花落”,而只称之为“瞎子戏”或“落子”。不过,随着曲艺的发展,莲花落也出现了专业演唱者,不再局限于乞丐群体。现代莲花落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其核心仍然保留了说唱和打击乐器的结合,以及劝善惩恶的劝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