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下的结构主要分为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较厚,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海洋地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而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至10公里。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但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这些岩石可以像塑料一样流动。
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称为软流层,下部分称为硬流层。
地幔的主要成分是硅、镁、铁等元素,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核
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公里,内核直径约为24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高达5000℃以上,是地球内部的主要能量来源。
此外,地底下还存在一些其他物质,如地下水、矿物等,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地底下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世界,科学家还在不断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