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其名称的由来与《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密切相关。在古代中国,《易经》将数字“六”定为阴数,而将“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日月并阳,两个阳数相重,因此得名“重阳”或“重九”。
具体来说,重阳节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其中“九”被视为阳数的极数,代表天的高远和无限。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太阳和月亮都处于“九”的位置,即两个阳数相重叠,因此称为“重阳”。此外,由于“九”在汉语中与“久”发音相近,所以“九九”也寓意着长久和长寿。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含义逐渐扩展,除了传统的祭祖和登高之外,还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等现代意义。1989年,中国正式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以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综上所述,重阳节的名称源于《易经》中对“九”这一阳数的崇拜和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的特点,同时融入了尊老、敬老的现代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