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是一个 汉语词语,读音为gé wù,它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含义:
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纠正人的行为:
通过格物来纠正人的行为,使其符合道德和礼仪的要求。
清末称西洋自然科学:
在清末,格物也用来指代西方的自然科学。
出处与演变
“格”字的本义是“长条儿”,即树木的长枝条,由此派生出“到”、“至”、“纠正”、“穷究”等含义,其中“穷究”便是“格物”之本义。
“物”字在这里指的是事物、事情,包括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的行为。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概念,强调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哲学解读
朱熹:朱熹认为“格”是“至”的意思,即达到、穷尽;“物”是指事物、事情,也就是穷究事理。他解释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王阳明:王阳明则将格物理解为“匡正自身”,即通过格物来去除内心的物欲,达到心灵的纯净和智慧的提升。
现代理解
科学研究:在现代汉语中,格物也常用来指代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以获得知识和理解。
个人修养:格物还可以理解为个人修养的一部分,通过反思和自我修正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格物”是一个多义词,既有对事物的外在研究,也有对内心的自我修正,涵盖了哲学、科学和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