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铜币,学名清代机制铜圆,是 中国清朝时期发行的一种货币。它最早于1900年开始铸造,一直持续到1911年清朝的结束。大清铜币的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大清铜币的版式繁多,以“当十”者最为常见。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有“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样(大清帝国铜币)。
大清铜币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尽管流通时间有限,但由于其精美的设计和高收藏价值,大清铜币成为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宝贝。
一些特殊版本的大清铜币更是备受追捧,例如“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其中中央户部铸造者最为珍贵。此外,还有一些稀有版本,如己酉大清铜币鎏金二文等,这些铜币因其稀有性,成为了清代铜元中的珍品。
总的来说,大清铜币不仅是清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收藏家们喜爱的收藏品之一。其丰富的版别和年号,以及稀有的特殊版本,使其在货币史和收藏界都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