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没有杀赵匡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信任与重用:
赵匡胤一直深受柴荣的信任和重用。赵匡胤出生于军人家庭,成年后一直追随郭威,后来柴荣担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也一直在他身边,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柴荣对赵匡胤的忠诚和信任可见一斑。
内部权力斗争:
柴荣在位期间,主要的权力斗争焦点并不在赵匡胤身上。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家人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杀害,郭威建立后周后,继承人选除了柴荣,还有他姐姐的儿子李重进以及女婿张永德。这两人在柴荣登基之前就担任掌管重兵的实权职位,对柴荣的皇位构成较大威胁。因此,柴荣在位期间一直将精力主要放在解决李重进和张永德的问题上,而不是赵匡胤。
人情关系:
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两人英雄惜英雄。如果赵匡胤杀了柴氏后人,他自己心里会过意不去。此外,柴荣认为没有必要再杀柴氏后人,因为柴氏后人对他没有威胁,而且跟随自己的武将大多是柴氏过去旧部,如果杀了柴氏后人,这些武将会过意不去。
利益关系:
从利益关系来看,杀了柴氏后人会使柴荣的威望受损。柴荣在“黄袍加身”之后,返回汴京时就事先与部下约定,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并且降封柴宗训为郑王,密设誓碑约定不擅杀柴家子孙。这些做法都表明柴荣在权衡政治利益和人情关系时,选择了后者。
突然去世:
柴荣的死非常突然,他临终时面临着太多的问题,还没有留下多少时间。他没能像很多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一样,可以慢慢安排后事,只能仓促做到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付赵匡胤。
综上所述,柴荣没有杀赵匡胤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以及内部权力斗争和其他政治利益的权衡。柴荣的突然去世也使得他无法在临终前对赵匡胤采取任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