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登岳阳楼》杜甫
《登岳阳楼》杜甫 〔唐代〕
《登岳阳楼》杜甫拼音解读:
dēng yuè yáng lóu
wú chǔ dōng nán chè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相关翻译
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
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境凝结了怎样的寂寥之感。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杜甫沿江由菱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
颌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楚两块,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景色,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
[【章法点评】
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情感,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ango春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颔联用如椽大笔,突现洞庭的浩瀚雄浑,由昔日所思转化为眼前所见,实际上是抒写诗人面对洞庭的一种观感和浩叹。上句云:名不虚传的“天下水”啊!辽阔强大的吴楚古国大地像是在这里东南分割开来。既以横扫之势,极言湖水的浩瀚无垠与日月之遥,但又因地理位置而显得稍显渺茫。
颈联承接“今上岳阳楼”之“今”字,抒写诗人今日之飘流沦落,老病孤身。多年辗转漂泊,心力已经交瘁,处境极为凄凉,与亲朋没有来往,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亲朋无一字”,是沉痛的写实。“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未敢一日忘怀君国的诗人,面对苍茫的湖水,沉浮的人生,由个人处境联结国家民族安危和人民深重的苦难,凭栏无力,五内如焚,不禁悲哀痛哭,涕泗滂沱。
全诗前四句写景阔大,后四句抒情悲切。个人身世的凄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交织,用广阔无垠的湖光衬托登名楼、临大湖、遥望北国,涕泗滂沱的抒情主人那老、病、漂泊的形象。正如黄白山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衿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今日读来,总感湖光和诗人胸襟相映生辉,诗歌给湖光壮色。
(陶先淮)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名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定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_middle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名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定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_middle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名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诗人社定言之孙。年轻时应进士举,不第,浸游各地,后客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提奔唐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式_middle任参谋,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题,漂油江南,病元于途中。
```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