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穿宇航服的过程需要高度规范和精细操作,主要分为舱内和舱外两个阶段,具体步骤如下:
一、舱内穿戴准备
穿戴抗重力服 从背部进入气闸舱后,首先穿入腰部至臀部的抗重力服(兰色部分),利用其空气压力防止体液流向下半身,避免大脑缺血。
佩戴生命保障系统接口
将气闸舱的冷却脐带管插入服装胸前的显示控制盒接口,连接氧气、冷却水和电力供应。
穿戴液冷/通风服
根据体温需求选择液冷服或通风服。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时,通风服无法满足散热需求,需启动水冷服降温。
连接生物电子联结装置
佩戴带有传感器和通讯设备的装置,实时监测生理数据(如呼吸、心率、体温),并实现与地面的通讯联络。
二、舱外穿戴流程
进入气闸舱
穿戴好舱内装备后,从背部进入气闸舱,利用狭窄空间完成上半身和腿部的穿戴。
穿戴上半身
- 将服装上半身从背后套入,通过肩带和腰带固定。
- 在头盔面窗涂抹防雾霜,确保视线清晰。
- 胸前安装食品袋、饮水袋和照明设备,反光镜便于操作。
穿戴下肢与关节设计
- 下半身服装通过腰部大轴承关节活动,方便弯腰、转身等动作。
- 穿入类似尿布的吸湿层,搭配液温调节层和防辐射层,抵御微陨石和宇宙射线。
完成穿戴检查
- 确保所有接口连接牢固,气密性良好。
- 通过反光镜和通讯设备检查装备状态,进行模拟操作训练。
三、关键技术要点
多层防护结构: 宇航服由五层组成,包括透气内衣层、液温调节层、气密限制层、防辐射层和防辐射层,满足真空、强辐射等极端环境需求。 模块化设计
生命保障系统集成:与航天器舱内系统实时联动,保障氧气供应、温度调节和生理数据监测。
四、注意事项
穿戴过程需在严格训练下完成,避免装备卡顿或漏气。
多次模拟训练可缩短实际穿戴时间,但每次任务前仍需全面检查。
以上步骤综合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航天实践,体现了宇航服设计的复杂性与严谨性。